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李素环:为乡村培育更多“科技范儿”的新农人
方学渐认为无善无恶不是王阳明之言,而是门人附会,这里的门人主要指王龙溪,这相当于将无善无恶排除在阳明学体系之外。
【8】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方学渐融合虚实的进路:藏虚于实,潜无于有。王阳明之所教与王龙溪之所悟亦有差别:王阳明以无善无恶定义心之体,试图为心寻找超越的本体,这个本体不在经验层之有,而是超越经验层的本体之无。
但是,王龙溪的《天泉证道纪》亦兼顾到王阳明的警示: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从善上立根基,则以此善善其身意知物,亦以此善善其天下国家,是谓一了百当,易简直捷。以虚学对治实学的泥迹之弊,实者虚之。10 方学渐:《善论下》,《庸言》,《桐城方氏七代遗书》,黄山书社,2019年,第133页。无善可名,乃善之全体。
以前两步为基础,可以说良知即真实,真实即良知,真实与良知相互定义,从而将良知归实。不知未发之前光光洁洁,即是善之本色,何必添一无字?(通曰:有善可名,乃善之一端。而不是以所谓通道之技的概念将庄子之所谓技简单地归约于其所谓道本身。
无论先前赞成的也罢,先前反对的也罢,都在中正平和的心境之中,失去了对待的意义而变得和谐一致起来(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反过来,对于工匠与工艺造物活动潜移默化的不断改观,同时也反映出与象征着心灵境界不断超越的思想历程。他要打破一切垄断,废除一切技巧,彻底放逐一切知识与文明,返璞归真,重新回到自然无文的洪荒之世。但冯氏引《养生主》庖丁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
显然,因为要反对一切人为的治,所以庄子认为,陶者治埴,匠人治木,伯乐治马乃至圣人治天下,都是残害天下本性的行为。绝钩绳而弃规矩——悟道之际的心灵阵痛作为庄学丛书的《庄子》,具有统一的思想体系,书中对于工匠与工巧持否定意见的说法并不少见,其《骈拇》一篇尤为集中。
由技入道还是以技喻道将庄子之技与道混为一谈,始于哲学史家冯友兰,其《新理学》说,旧说论艺术之高者谓其技进乎道。然后,以此高远超迈的心灵境界入乎世,行乎俗,一切皆圆融通达,无可无不可。有学者说:对于技道关系的阐释是《庄子》古代工艺造物思想的关键。孔子认为,这个灌园老人仅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将内在的心灵境界与外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误以为高远超迈的精神境界必然是索隐行怪,与众不同,从而大有矫揉造作、高自标榜的流弊与嫌疑。
在这里,技仍然是喻道的工具与手段。技可进于道,此说我们以为是有根据底(《贞元六书》)。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当然,也有所谓顺道之技与离道之技之类依违两可的论述(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这种孤介特立、我行我素的风神做派,不是悟道高人又是谁呢。由擅长音律的师旷用金石丝竹等材质制作而成的各种乐器所演奏的黄钟大吕之类美妙动听的音乐。
如果他心灵通达,境界高远,而又混迹于黎甿,随缘自适,与世俗的人和事打成一片,就像把一个白色透明的东西放在一个同样白色透明的东西里面一样,你还会觉得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从而对他的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产生莫大的惊讶吗?况且,如果是真正修行浑沌之术,你和我能认出他来吗?这个故事,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显然,从解牛之技上升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规律性,两者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导关系。
进乎技矣来说明他的观点,却严重阉割了庄子本意。不过,所有这些否定工匠与技艺的说法,以及这种偏执情绪与决绝态度,只是庄子悟道之初的思想阵痛。但是这位灌园老人却遵循师训,宁可采取原始笨重的汲水方法而坚决拒绝使用高效省力的机械工具。因此,以工艺造物活动为事象论证其人生哲学,这是庄子迥异于其他诸子的独特之处。由沽名钓誉之徒曾参与史鱼所鼓吹的那些屈抑人性、违背人情因而让天下之人永远也难以企及的所谓仁义的道德说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天地》载子贡与汉阴丈人的故事,不仅浓缩了庄子悟道前后不同技艺观的思想变迁,也象征着道未始有封的心灵境界不断提升的漫长过程。庄子说: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从工艺美学角度来说,《庄子》为后世打开了一扇‘大美之窗,以‘通道之技表明了对工艺美学的态度,奠定了古代人们对工艺造物的认识与评价(王朝侠《通道之技的美学思想——〈庄子〉中的工艺美学思想》)。所谓天下正当合理应当有,就是与生命的本性与真情不相违背。
有机事而无机心——无可无不可的技艺观庄子悟道之后,修道与行世两不相妨,随缘自适而无可无不可。反之,由庄子悟道的不同层次亦可觇见庄子技艺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或者说,只是他悟道过程中的一个思想环节。那么先前对于工匠与工艺造物活动的偏激与决绝,却在道的心灵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观。至于《马蹄》一篇,庄子竟是直接指控工匠之罪了。但是,庄子这些有关工艺造物活动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本身所体现的工艺看法,仅仅是庄子用以表现其哲学思想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言说方式。
更何况人并不是邈姑射之山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而且即使是吾丧我的南郭子綦,丧了之后仍然还得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来。真正的悟道高人不会故意排斥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机械化劳动工具。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不仅误解了庄子,也误解了冯氏。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与他相比,子贡顿觉自己人格渺小,毫无定力,是个随波逐流的俗人。因此,由庄子对工艺造物活动的不同态度可以感知庄子之道的不同境界。
不过,庄子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家,《庄子》一书也不是探讨美学问题的专门著作。这样一来,精神的高迈超脱也就与世俗的社会生活两不相碍,天与人不相胜,这就是《大宗师》所谓古之真人在悟道之后重新回到世俗生活的具体行为表现。既然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他只是把有关工艺造物的寓言故事作为一种言说手段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则所谓技道关系,只有限定在以技喻道这一逻辑前提之下,探讨庄子之所谓技与道的比喻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庄子之道的思想内涵。
因此,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实际上包含着上述两个方面的逻辑关联,而冯氏的用典,显然是取其前而弃其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唯无他意,仅有一段有机事而无机心的圆融与通达
至于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悟道心灵重新回到世俗生活的思想状态:心灵高远而又混迹黎甿,随缘自适而无所矫饰,俯仰因循而无可无不可。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进乎技矣来说明他的观点,却严重阉割了庄子本意。冯说大抵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艺术理论,可称之为技进于道。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